融资13亿尽数赔光三兄弟见势不妙举家逃离
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,海源复材曾是一颗闪耀的明星。2010年,它以国内“液压压机之王”的身份华丽上市,招股书中“技术国际先进,领先国内厂商至少3年”的豪言壮语,彰显着其不可一世的霸主地位。
然而,上市后的海源复材却犹如一颗迅速陨落的流星,“霸主之气”转瞬即逝。从2010年到2012年,其利润从6000多万急剧降至700万,随后自2013年起便陷入了扣非亏损的泥沼,且这一亏就是多年。据统计,海源复材IPO十多年来的利润总和竟为-12亿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上市的漫长岁月里,它几乎一直在亏钱。
那么,海源复材亏损的钱从何而来呢?答案是股民的资金。2010年IPO时,它成功融资7.2亿;2016年定向增发,又获得了6.036亿的资金注入。正是这13亿的融资,支撑着它在风雨飘摇中走到了今天。但如今,海源复材已濒临资金枯竭。2024年三季报显示,其账上货币资金仅剩3000多万。在公司账户即将见底之际,实控人甘胜泉果断选择了逃离。近日,海源复材发布了重要的公告,甘胜泉拟出售14.3%的股权,套现3.5亿离场。
实际上,甘胜泉并非第一个从海源复材逃离的人,他只是“二传手”而已。4年前,他从海源复材创始人李氏家族手中接过了控制权,如今又将这一“烫手山芋”转交给了他人。甘胜泉执掌的4年里,虽未能改变海源复材连续亏损的局面,但从账面来看,他个人却有所斩获。当初他以5.4亿的价格接手,中途套现1.5亿,如今又卖了3.5亿,还持有3.8%的股权,当前折合市值约7600万,浮盈3000多万。必须得说,上市公司的老板们似乎总有办法在公司业绩不佳的情况下,让自己赚到钱。
不过,若论“跑路”最潇洒的,还得数将海源复材包装上市的福建李氏家族。他们先是精心将公司包装上市,上市后迅速“变脸”,在把融资挥霍得所剩无几后,便果断套现离场,一系列资本操作如行云流水。
海源复材的创始人家族有三兄弟,IPO时招股书中的家族成员多达10人,皆在公司直接或间接持股。而家族中的核心人物,则是三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李良光。李良光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,毕业后进入福州长乐县的一家糖纸厂担任技术员,从此与机械设备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凭借着灵活的头脑和创新的思维,他经常提出改进生产设备、提高生产效率的好点子,两年后便被一家石材公司挖走,并被提拔为技术副总经理。
在石材公司工作的过程中,李良光敏锐地察觉到石材成型机械设备蕴含着巨大的商机。于是,1988年,他带着技术团队毅然创业,创办了海源机械公司。由于上班时间不长,启动资金成了难题,关键时刻,两个哥哥伸出了援手。大哥李祥凌比李良光大15岁,曾在海军东海舰队服役,1991年才退伍;二哥李建峰大李良光7岁,在福建海军基地服役,1994年退伍。有了哥哥们的资助,李良光得以放手一搏,一边代理销售他人的设备,一边潜心研究自己的设备。
到了90年代,海源机械终于具备了以自研为主的液压成型设备供应能力,此时两个哥哥也退伍归来,兄弟三人携手踏上了海外淘金之路。当时,国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际贸易,并出台了出口退税、外汇留成等政策支持出口产业,尤其是机电产品出口;同时,90年代初南美的阿根廷、巴西等国推行经济自由化改革,全力发展工业,对机械设备的需求巨大;此外,福建早年有许多移民在南美经商,形成了成熟的贸易网络,李氏家族依托闽商社群关系,大幅度的降低了渠道成本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三兄弟在阿根廷凭借液压成型机械设备贸易挖到了第一桶金。
90年代的出口贸易存在配额指标,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成为了李氏家族阿根廷贸易的“护身符”,阻挡了不少国内竞争对手。但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,贸易壁垒被打破,李氏家族的优势不再,于是他们将目光重新转回国内。他们先在香港注册了境外公司,然后通过该公司投资设立了海源复材的前身——海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,以外商投资的身份享受了“两免三减半”的税收优惠政策。
不可否认,海源机械在创立初期确实拥有技术优势。国内第一台千吨级的陶瓷压机、耐材压机皆出自海源机械之手,之后还推出了第一台生产粉煤灰蒸压砖、灰砂蒸压砖的墙材压机。凭借着这些技术成果,2003年成立的海源机械迅速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,并于2010年成功登陆深交所。
然而,上市后的海源复材却未能延续辉煌。2013年便陷入了扣非亏损。作为创始人的李氏家族也曾试图拯救公司,2014年筹划重组并购外部公司以改善业务,但最终未能成功。2015年,他们紧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潮流,拓展了碳纤维复合材料业务,2016年的定向增发募资便是以此项目为由头。为了突出新业务,公司也由海源机械更名为海源复材。
但令人遗憾的是,除了公司名字的改变,新业务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,公司依然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。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在海源复材高喊进军新能源的同时,实控人家族却在阶段高点一次性转让了一大部分股权,套现4.7亿。实控人套现后,海源机械迅速陷入巨亏,2019年亏损5亿多,即便在这一年,李氏家族仍坚持套现了1000多万。2020年,眼看上市公司账户上仅剩9000多万,融资即将耗尽,李氏家族再次大举减持,将控制权转让给了甘胜泉,又套现了4.4亿。至此,李氏三兄弟举家逃离,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“烂摊子”。
海源复材的兴衰,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。它见证了一家公司从辉煌到衰落的过程,也揭示了长期资金市场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。对于投资者来说,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,提醒着我们在投资时要保持警惕,理性看待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前景。
相关产品
-
国产游戏的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
-
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翻译赏析
-
一片一片a一a式的词语高清图片_a一a式的词语高清图片V8
-
2024款宾利添越40T 长轴 4+1座 21寸十幅轮毂最新价格几装备简介
-
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
-
宇树科技“顺势而为”;“AI硅胶娃娃”来袭|科技周报
-
最高涨逾220%!19只股票涨超100%
-
产能大迸发国产大飞机C919本年冲刺75架2029年将达200架